首页/ 专题专栏 / 宜川县中小学“城乡教师共同体名师+项目” / 正文

悦读分享|陈小宁:遇见学生·遇见成长

来源:教科体局 发布时间:2024-05-15 10:33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过:“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而是自律。”当自己无数次告诉学生自律就是自由的时候,恰恰相反自己却没有做出示范,因为示范就是最好的引领。那就从这个假期的读书开始吧,一本书,一个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成长!

利用假期时间,忙里偷闲,圆满完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精读。这本书中的建议为我们日常的教学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可能遇到的问题,书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如同一束束光亮,驱散了教学之中的许多困顿和不安。

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

《给教师的建议》第1条中写道:教师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学生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正如一种有专长、有目标、有计划的系统性工作一样。教育人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长,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而这种细腻,是需要我们在遇到学生所谓的“犯错”的时候,不是强迫压制住激动,而是要寻找一种活动,使你能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令人激动、气愤、又不得不把起抑制作用的弹簧压紧的事情。

信息化时代之下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在一般人山穷水尽方法枯竭之时,想出新办法、新点子。那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自己的感悟有:一是于正如于漪老师说的那句: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要通过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完善健全自己;二是要善于反思。善于反思,能促进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才会重审自己教育行为,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还可以形成我们的教育智慧;三是要勇于尝试。教育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们不会做不是理由,更不是借口,凡事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办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到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

教育的魅力,应在因材施教中让学生乐学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结合学生的具体心性来施教,一进一退之间,显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善于知人论事的教育策略,让学生终生受益。

《给教师的建议》第5条中写道: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里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无不彰显着因材施教的魅力。建议里写道: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不能要求学生做他做不到的事,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这就是说,在学习方面应予个别对待,不仅在脑力劳动劳动的内容上,如此,在时间上也是如此。用这种方法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前进,只是有些人快些,有些人慢些。学生从适合于自己的努力中看到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获得知识的喜悦。

臧克家说:“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如清泉;一个用心灵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本学期初识13班同学的第一节课就被班级那个说:“我什么都不会写,什么都会说”的杨同学的表现愣住了,之后的几节课,他坐在第一排的角落里不抬头、不动口、不动笔,我们的第一次“交锋”就是一周课结束后的第一次聊天,了解到杨同学的目标是当一名羽毛球运动员,顺势和他聊到要成为羽毛球运动员需要的条件有哪些?其中有一点是文化课也得过关。随后我们约定从开口说汉语,从上课可以写汉字开始,他欣然答应了。之后的每一节课课前总是和他聊天,这节课你能做到哪些点呢?按照他说的我开始去记录他的成长,认真听讲了,开始写笔记了,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开始质疑提出问题的准确性了,变化就是在这一天天他能做到的事情上发生着变化,他的成长也是班级同学有目共睹的,当然成绩也是在逐渐进步。向杨同学这样的学生13班还有一些,也是在按照他们能做到的和他们一起努力完成自我超越,这里面最大的困难点就在于我们老师不要用第一的标准要求全体同学,要坚持将孩子的优点守住守住再守住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探索适合学生个性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得肯定的过程中拥有学习的自信。

教育的魅力,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积淀

阅读对于人类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意义重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一生的幸福也至关重要,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孩子的阅读状况,不仅关乎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多次以专门的章节叙述阅读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在我所读过的建议中第10条“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中提到阅读对困难学生思维提升上的作用 。大概不会有教师不同意,我们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是对“困难”学生做工作。他们比一般学生在理解和记住教材上要多花三五倍时间,第二天就忘了所学的东西,因此,在学习教材后不是隔三四个月,而是隔两三周就要让他们做防止遗忘的练习。“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 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手段。”

当了这么多年老师,遇到无数学习困难的孩子。究其原因,这部分孩子的阅读时间很有限或者说没有阅读环境,而改变这些学困生的唯一的办法还是阅读。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如何让学生阅读,立足我们的课堂而言,我认为要做好两点,一是孩子的阅读以教材为起点。教材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基本依据和基本要素,是老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现行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选择了人类几千年以来积累的最有价值的知识,选择了经典性的文章,进行了有序的、系统化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编排。教材凸显主流价值观,提供正能量,将精神食粮科学配方,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所有的阅读对象中,教材是中小学生持有时间最长、需要反复学习、反复阅读、深度阅读的。换句话说,教材是许多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是中小学生读得最为认真的书,也是对他们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教材是中小学生阅读的起点,学生的阅读要从教材、课堂、学校抓起,要保证课内的阅读质量,要让他们读懂教材、读熟教材、读透教材,然后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扩展到课外。二是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昧等待中。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然后学会等待、牵线搭桥。所以,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您想提高孩子的成绩,必须让现在就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吧。

教育,蕴含着无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启智,更要润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基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动机,或许,成为研究型教师应该是教师最应该追求的一种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