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
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的作品有
种子的能量!
----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书香致远 翰墨飘香
本期阅读分享人---工作室成员王泽成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还记得初入教育领域时的自己也曾迫切的想要从前辈们的成果中汲取到可直接上手的实践经验,这或许是大多数新老师的必经之路。《给教师的建议》正是那时匆忙的跑进我的视野,在急促的翻阅中,要么自认为未能求到“良方”,要么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尽人己意,我想这是必然的。正如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孩子,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总是新的,今天的孩子可能就与昨天的大不相同。”因此,不必试图在书中能查找一个固定的解法。与之共鸣的当是思想,当是启发。这正是我再次拜读《给教师的建议》时所感悟到的新的东西,事实上,教师的职责正当如此。
充分认识教师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属于研究人的学科,它持续不断地在复杂的人类精神世界里探索。它突出的特点是,不断地在人身上开创新的东西,惊奇于新的事物,能够看到人的成长过程,这是为教育工作天赋提供滋养的根基之一。我坚信,这一根基是在人的学生时期打下的,形成于家庭和学校。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父亲、同学、所谓的“街区生活环境”、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这些书和电影您也不了解)、与某个可以强烈影响少年内心的人的不期而遇等。对儿童的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些家庭的环境沉重、阴郁,这会给一个人的一生打上无法抹去的烙印。学校的使命、我们的重任正是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要消除不良影响,为积极的影响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教师的个性必须给予学生最阳光的、最有效的和最有益的影响。
发展中的学生
随着不断的成长以及知识累积的多少,学生会展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成果。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开启每个学生的力量和能力,而后让他们感受到在脑力劳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而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应该实行个性化培养,既包括脑力劳动的内容方面(在习题特点方面),也包括时间方面。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两三道题,甚至是四道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题;一个学生的题更为复杂,另一个学生的更为简单;一个学生要完成创作性的语言写作任务,如写作文,另一个只需研究文学作品的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会进步,有些更快,有些会比较慢。学生可以在成绩中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努力的结果,学习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豁然开朗的喜悦。教师和学生相互间的善意在这种情况下便与相互信任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并没有把老师看作严格的检票员,也没有把成绩看作棍棒。学生开诚布公地跟老师说:这个我没做成,那个我做不了。他的良心非常敏锐,但他不会照抄别人,也不会带小抄;他只想确立自己的自尊。形象地说,学习成绩是引领您走进孩子内心角落的一条小路,在那儿燃烧着想当好学生的火焰。您要珍惜这小路和火苗啊!
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劳动文化在许多情况下是由观察这一行为在学生智力发展过程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决定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从观察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知识就活在观察中,可以说它们正是借助了观察才开始循环往复,就像劳动中使用的工具一样。如果重复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知识记忆之母。善于观察的学生从不会变成学困生,教师会帮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越来越新的观察,这样做能够达到学生的知识越“旧”,它们就越牢固的效果。观察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对于植物一样,是必需的。此时,观察成为智慧能量最重要的来源。孩子思考和记忆得越多,他们就一定越能发现周围的大自然和劳动中的各种关系与相互联系。培养低年级的学生时,我教他们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寻找并揭示因果联系,解答“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一点非常有价值,他们会积极对待事物。教师教会了学生观察,那么他就会从学生那儿听到有智慧的、出乎意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培养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书籍具有和观察能力培养一样重要的作用。善于观察的学生更容易培养出对科学书籍的敏感性。缺乏持续的科学、科普文献的阅读是不可能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如果学生不能走出教科书的界限,那么就说不上会对知识产生稳固的兴趣。
科学在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但不断地往教材里引入越来越新的概念和规律是不可能的。因此,阅读科学文献就成了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文献的兴趣。为此需要在阐述新的教材内容的同时,用教材之外的知识之火点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时就好像是稍微打开了一点儿通往无边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户,最后留下一些内容不进行解释。学生看到了跨越教材内容界限的可能,畅游在无限知识海洋的展望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这也就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青少年们会不由自主地渴望知识。
总之,再次拜读,让我有了许许多多对教育的思考和想法,我想这才是一本好的教育类书籍,它能够引发我们思想的共鸣,带给我们无限启发。
本期阅读分享人介绍
王泽成,宜川中学教育集团南关校区历史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宜川县中小学“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工程刘艳娜初中历史学科工作室成员。先后荣获宜川县“优秀班主任”、学校“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之星”等荣誉称号。在工作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构建。课前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预习,课中擅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课后能够注意学生知识的落实以及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对教育事业始终保持着一颗严谨求真,积极进取的探索之心。以一颗“诚”心去感染学生,照亮前进的道路!
教育格言:
穷我之思,尽我所能!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