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宜川县中小学“城乡教师共同体名师+项目” / 正文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分享第一期

来源:教科体局 发布时间:2024-05-15 10:37

关于作者生平简介

About the author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给教师的建议》简介

About the content

苏霍姆林斯基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到同行的信件或面谈访问的邀请,咨询教育教学的相关实践问题。为了分享经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于1965到1967年年间撰写了《给教师的建议》。该书是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既反映了苏联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基本教育理论。它是一本“教师手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具有指导意义。该书的出版在前苏联引起了一次大的教育改革和讨论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感悟分享

About the author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室还应当有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天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炼。苏老师在现实中指出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

本次分享会由工作坊翟海蛟老师主持,3位老师分别做了读书分享。当我们捧起《给教师的建议》,当我们遇见苏霍姆林斯基,我们似乎更靠近教育的智慧。在各位老师的分享中,他们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娓娓道来,引领我们在书籍中探索追寻,同时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思想的博大,沉浸在教育智慧的魅力中。

工作坊成员毕彦忠老师以“理解学生”为主线,结合多样的顺数学学习活动,对上篇第4章《要善意待人》进行了分享,说“善意待人”很容易。但善意待人这种品质是需要培养的,只有当这种内心状态时相互的,也就是说,当教师愿学生好、学生愿教师好时,才能把它培养起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埋怨学生理解能力差跟不上课堂节奏,其实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容易,有些学生比较费劲,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

胡建荣老师结合工作实际对上篇第11章《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中教学过程里的知识获取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说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智力发展方面,教师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应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存在的价值。使学生掌握活跃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后变得思维僵化。就像文中所说, 知识——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成为知识。这句话和怀特海的观点不谋而合, 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 这不能够称得上是掌握了知识,只能说是记忆力不错,记住了知识,没有实用过,验证过,不具有“普世性”。李刚老师对下篇第49章《我怎样写教育日记》进行了分享,并对未来自己的教育日记进行了规划。几位老师的分享,畅谈了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老师们独特的思维方式,都凝聚着老师们对教育的情怀与担当。

结语

About the evaluate

此次读书分享活动进一步点燃了教师们的读书热情,坚定了教师们的读书信念,让每一位教师都经历了一次经典书籍的洗礼。相信在书籍的陪伴下,在经典的润泽中,老师们将更加努力拼搏,砥砺前行,不断为宜川教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