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宜川县中小学“城乡教师共同体名师+项目” / 正文

领略书中之美 启迪教育之慧——张芸名师工作室阅读分享

来源:教科体局 发布时间:2024-05-22 11:0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利用寒假的闲暇时间,我一头扎进书海中,再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这部经久不衰的著作,闪烁着耀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常读常新,日思日进,深受鼓舞,备受启迪。

全文堪称百科全书,累积了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荟萃了100条的教育法宝。“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至今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灿烂瑰宝,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广为使用。书中谈及的每个典型问题、每个独到观点,有生动的事例,也有具体的分析,既有数字说明,也有理论支撑,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案例,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透过一页页文字,一个个故事,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个教育家工作的一个个真实场景,更多的是敬佩与赞叹。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于是我就把这本书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以备经常阅读,经常翻看,借鉴运用,鞭策激励。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林伟教授认为“教育不是为了生活,而是影响生活的方式。教育不要刻意,也不要随意,但要注意,更要留意。”书中提倡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做一些研究与思考,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互研、教研、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搞好研究的前提就是要坚持“读书、反思、写作”三部曲,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坚持记写日记或者教学反思,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日积月累中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唯有这样,催生教师的“读-思-写”能力逐渐提高,才能在预定的计划中、日精月进的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留意学生,就是多关注、多关爱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

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将读书感悟更好地实践于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提炼、重构,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

教师阅读增加自身容量

每次阅读都会给自己全新的冲击,阅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养。也许课堂上你行云流水般的诗句,引经据理的事实观点,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随手拈来,让学生在感受着祖国的文字,最美的母语文化。也许你面对学生的错误、误解、无奈、纠结,你就能学会包容,学会用望远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以前经常说,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一桶水。如今,教师的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一池水很难满足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求。知识结构需更新,不是简单的“容器”,教师需要源源不断的长流水,课堂需要时代活水流淌,做到于谦在《观书》一诗中说的:“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教师自身容量的增加,储备了不竭奋斗的动力。知识储备的容量,解读教材的容量,教学研究的容量,课堂教学的容量,专业知识的容量,都使得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常教常新,为学生带来新鲜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谈到: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所以说学生把你所教得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得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增加教师知识储备量,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会让学生更喜欢你的课堂。

学生阅读培养兴趣思考

当我读到“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必须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仅靠每篇课文的阅读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怎样实现课内课外阅读一体化?学生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怎样融会贯通?如何持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现如今统编版教材创新性、创造性地编入《快乐读书吧》这一栏目,这个栏目便是激发学生广为阅读的有效抓手和载体,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内容,旨在为学生拓宽阅读思路,激发阅读思考,搭建走向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创造美好。

注重快乐读书吧与整本书阅读及教材的融合,在把握全册教材内容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功能定位,一本书锁定一个语文要素,设计出相应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让课内外阅读深度融合,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不管是童谣、儿歌、童话、寓言、故事书、神话,还是科普读物、章回体小说、探险小说,使整个阅读形成闭合回路,为孩子们铺平了一条通向阅读胜境之路,使他们在阅读中放进自己,身临其境,切身体验,感同身受,产生共情、共鸣,受到作品的滋养、滋润。关注书的封面、书名、作者、目录等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产生阅读兴趣与期待,体验读书真快乐;分享丰富的故事内容,体验阅读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猜读主人公的奇遇,激发持续性阅读的思考和习惯;感悟神圣和神奇,发挥想象,领略童话的魅力,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整本书与语文书的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融合,让我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读的效果怎样?你不用担心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去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

关注学生打开情感之门

教师的呵护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一颗关爱童心的心。在你年年月月、朝朝暮暮和学生相处时,要更多地呵护童心,关注学生生命的进程。那是我刚进城关小学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我急于在学校做出一番成绩,以便立足脚跟。于是虚心请教老教师,听他们讲,在城小教书,首要有一条就是管住学生。要想管住学生,就得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然学生不怕你,以后你的工作就开展不下去了。我也决心在班级里先给一些“刺儿头”颜色看看,好在全班同学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一次,我正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一道思考题,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暗自高兴。当我想请一位同学说出答案时,我发现李同学正低着头,瞧她的神态,思想已游离于课堂之外。顿时,内心深处涌起一丝不满,决定借此机会“杀鸡儆猴”,以达到威慑树威的作用。于是,我放慢讲课速度,慢慢走到她的身边。全班同学都明显感觉到我的变化,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凝固起来了。她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看到我站在自己的身边,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身子也不由自主地轻轻抖颤着。我不由自主地请她重复一下,真实的想法是“惩罚”她一下。听到我叫她,她连忙抬起头环顾四周,然后扭扭身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低头看了看书,又抬头看了看我,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暗自思索:是让她坐下去了事呢?还是继续?对,关注一切学生的发展,我只要加以引导,她一定会知道。“那你的感受是什么?”我降低问题的难度。原以为教学顺利进行,可谁知她抬起头,我看到她的脸涨得通红,牙齿咬住嘴唇又低下了头。我耐住性子,重复了我的问题,这下她涨红了脸,眼圈中有泪花转动,但仍旧没吐出半个字,周围却响起了窃窃私语声。我暗自提醒自己:耐心!“那你是怎么想的?”我满怀希望,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沉默继续控制着绝对优势,我拼命压住心底的怒火,“你能把题目读一遍吗?”我知道,我的声音变得严厉了。“快呀……”旁边的同学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开始悄悄提醒她。可她抬了一下头,看了看我,又低下了头,我分明看到了有一串泪珠滴在了她的本子上。教室里寂静无声,我明显感受到了全班同学噤若寒蝉的表情。我在生气之余,内心深处隐约有个念头一闪:难道我错了?最后,我以“我们找个机会谈谈!”结束了这段“对峙”。后来才知道李同学不善言谈,越是紧张越说不出来。找机会我们坐在一起聊天了,但从她的点头中,我发现了她眼睛后面隐藏的一丝笑意。此后上课,我观察她的“动静”,等待着……她的眼神不时地和我交会,终于,那只手悄悄地举起了,我俩会心一笑。生命之中有不断涌动的情感,成长中的孩子关注自我,追求理解,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养分

家校共育助力学生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每位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家庭应该与学校同频共振、磁场相似、步调一致。环境熏陶塑造一个人的品质,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多给孩子适时锻炼的机会,体验生活更是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良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品行。构建“成长+”模式,形成“共育-共读-共伴-共领-共劳”教育新生态,建立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是幸福的港湾,是坚强的后盾,在成长的路上不孤单不害怕;和孩子亲子共读,构建良好健康的亲子关系,在书中领略大千世界,明辨是非,正直做人,从而促进家庭和谐美好;陪伴孩子成长,陪伴就是最温情的告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呵护;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爱心公益活动,家长在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中,不仅传递爱心,体现自身价值,还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多和孩子一起劳动,小则擦桌子、拖地,大则洗锅碗,种植花草,舍得让孩子去劳动、去体验、去创造,让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的理想价值,唤起孩子最深刻的欢乐感。

杜威说:“选择了一种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当教师,也选择了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新时代的教师就要有品德、有文化、会思辨、有价值。朝着坚定的教书育人之路,牢记这一百条建议,开拓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之路,为自己,更为学生!